《实务论命》明、清两代 命运论式

金不换大运是以「运」重于「命」的名著。

明代实务论命者:重「运」不重「命」的作品。

「金不换大运」它的最大特色,并不只在于「功名、灾难」,而是在「寿终」之期在所有「命」书中,「金不换」提得最多。

明代禄命法,是一个「转型期」重大关联的时代。

一:文化转型:元、明两代,是「蒙、汉」二代交替之时代。有关于「宋代」一些「民俗名人」,诸如:「邵康节、陈希」等都已为人遗忘,所谓:三百年大周期(日换星移)。

二:皇权色彩:明代历代帝王,都是十分信仰「五行」兴替。以及明代有着一种特别的行政组织法,就是将全国「佛、道、三姑、六婆、商贾、九流、镖局…」等等;全部纳入锦衣卫「东厂」,「西厂」统一监控。这种「行政组织」,对「阴阳五行」从业者的层次而言,是有其「优点、缺点」。

但以其「优点」而言,形成下列的新「隐形监视」制度。

—:师徒系统之「权威」树立。

二:同一县、镇、乡,五术同业有着「人际」网路组合。(一种无形的「同业公会」)。

三:天下昇平,祖传式一代代承继者,五代以上皆以「五术」为业者,比比皆是。因而形成禄命世家,累积经验,手抄笔记(私房抄本)形成。(即是类似今日所见到的「演禽法」,「三世因果」)

四:文人涉猎于「命学」者,只有文人、墨客…,并没有当道大更、名士介入。

「禄命法」在理论结构方面,「明代」是划分为两个阶段:

一:嘉靖年代以前是以「纳音五行」为主。今仅存之「纳音五行」论命典籍,只有《兰台妙选》一本。(在民间私人抄录的「纳音五行」论命法则,仍然是有一部份私人留存)

二:嘉靖年间左右,有一些文人墨客,开始放弃「纳音五行」论命。以一种颇为「精密」的新组合法,作为新的依据。(此即是今日之子平法)

子平法并不完全等同禄命法,即是:以下列四项为改良之依据:

一:改「纳音五行」为「河图正五行」

二:「三命论式」,「天干、地支、纳音」改为「支藏天干」。改用「透、合」——「十神」论命。

三:改用新的「大运」论式,「月令」为「运元」。

按:至今倘未发现任何有关「纳音五行」在「大运」之推论法。

四:透过「消息赋」直接影响清代「十神」论命之启始。

「金不换」,确定了「大运」之定性。

以上是简介「明代」「子平法」之形成,再要具体说明的是:

甲:「子平法」是「禄命法」,但「禄命法」并不是只有「子平法」。

乙:「子平法」创始人是宋代末叶的「徐子平」以「十神」为主。

不过「徐子平」的「子平法」,在「宋、元」之际,只是属于「一家」之说至明代中叶,才由新一代「文人、墨客」,认同「徐子平」的「十神论」,历经一百年之久,始在「清代」形成今日之「子平法」。

然而,明代仍有一项至今仍然是占有「优点」的特色,就是论「大运」。清代三百年来,命理界人才辈出,在不知不觉之间,已经将「明代」十神、坐引、四时五行演变为「顺用、逆用、强弱、调候、用神、喜忌」,尤其是在「实务」上,也不知不觉由「八字」本身直接引到「流年」,作为「吉凶」单元。

清代是以二个主题作为「实务」论命之座标。

甲:命中有没有「官、禄」,这是八字本身的结构层次(凶也是一样取论)。

乙:吉凶,最重要的事件,是在哪一「年」流年。

明代「金不换」式其主旨是:

甲:认为「命」好不如「运」好,八字再好,如果没有那步「好运」,也是枉然。

乙:A:论「大运」虽然也是「十年」一运,一生都有「大运」配属。

B:「大运」不需要每一步「运」都去详论,只要推论出:

一:一生之中,最「好」与最「坏」这二步运就可以了。

二、以及有关命终「死亡」的指标。

「金不换」的这二项特色,正是清代子平法中最为「不具体」的一种,对此,清代只有二句「抽象标语」:即是「用神得地」,「用神克破」, 显然是有体无用。

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建议,也不代表老万赞同其观点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相关文章